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逐漸在台灣萌芽的"C2C"~


在傳統的思維裡,我們習慣把『工業』和『環境』兩者視為對立,因為傳統的開採、製造和處理廢棄物的方法會對自然界產生破壞,而環保人士也一直認為這是工業化必定的結果,越是蓬勃化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越大。另一方面企業家則認為,環保是生產和成長的障礙,要維持快速的成長和繁榮,則免不了得犧牲自然環境。因此,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減少破壞,地球就會變得更好?
多年以來,政府機構、學術界和環保人士,不斷強調資源減重(Reduce)、資源回收(Recycle)和資源再利用(Reuse)的重要性。想對地球盡一份心力的你我,也很努力將垃圾分類裝好,將印表機的白紙改為再生紙。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地球的環境正在加速的惡化,是我們的努力不夠?還是我們方法錯誤?
從搖籃到搖籃的作者-布朗嘉教授給企業界帶來的新問題是「我們清楚顧客需要什麼樣的肥皂,但是河流又期望一種什麼樣的肥皂呢?」當大量的物種因為人類製造的污染而滅絕時,現在還再談減少污染,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在布朗嘉教授的觀念裡,他認為應該有更積極、更有創意的作法,「減少破壞」這種思維模式,是「人類想像力的失敗」,想要靠這種思維模式拯救地球,無疑是緣木求魚。
布朗嘉教授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Cradle to Cradle)不再是一點一滴的彌補工業生產的傷害,而是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裡,沒有「廢棄物」的概念,所有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養分,都可以回歸到自然界,或回歸到工業界,成為另一個製程的零件。為了達到此理想,必須從產品的設計階段,就開始構想產品的結局如何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這個構想的目標「不在於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分」。

從生態效益觀點出發!
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將人類的文明快速推進,但同時卻吞噬了我們賴以維生的自然環境。問題的關鍵在設計不當,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過度依賴甚至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將它隨意棄置。等到大自然的反撲,我們才驚覺到要控制自己的發展慾望,以減少地球的破壞,但植基於生態效率的減量運動,只是放慢破壞的速度,無法改變地球慢慢走向毀滅的命運。想要改變,我們只能用生態效益的觀點出發,用正確的方式,生產正確的產品,提供正確的服務,而非做較少危害的錯事。

從搖籃到搖籃的證實~
廢棄物即食物是C2C的核心概念,如果工業的新陳代謝可以發展,就如同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圈、自然循環),如果一開始的設計正確,所有工業製造的產品和材料,將能安全融入於新陳代謝,提供新事物養份,並不再有廢棄物。
美國最著名的辦公室設計公司Herman Miller已推出第一款符合從搖籃到搖籃的產品,椅子鋼和鋁可以拆開回收,產品98%可以再利用做成新的椅子,設計之初,他們就把有毒的PVC拿掉。事實上,至2007年底,已經可以找到600多種產品應用此概念生產。中國大陸,1999年成立「中美可持續發展協會」,就有6個城市開始進行該實驗。

C2C在台灣的萌芽
在台電月刊500期(97.10)的報導,我們的大林電廠和綜合研究所努力有成的「微藻減碳」已經實踐了C2C的理念。其中,布朗嘉教授所提出的「提升地表」的種植觀念,和台電的微藻光合反應器堆疊環繞在大林新電廠煙囪的觀點不謀而合。台電也希望用創新設計的理念,將原本污染排放物,轉變成另一生態系統的養份,並邁向綠色企業的永續經營。

本文摘自"台電2號月刊"(2009.02)

乍聽到這個概念似乎覺得離我們非常遙遠,但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新)且有意義的概念,它蘊含一種更積極對待大自然並與之共存共榮的謙虛態度,這是我非常認同的!!
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努力與積極作為會讓這個世界與生活更美、更好,大家永遠都可以享受到大地鬼斧神工所孕育出的美妙事物,不是人造的加工,而是最自然、原始狀態的美麗。